>
杨逸听了不由得笑了,对于百姓来说,农桑关系到他们的命,没有见到成效之前,你让他尝试新的栽培方式,他们心里没底,多数人是不敢冒这个险的。
桑树和桑葚在古人的诗中很常见,比如这一首描写桑葚的:
桑舍幽幽掩碧丛,清风小径露芳容。
参差红紫熟方好,一缕清甜心底溶。
诗写得很清新,但这不是主要的,就杨逸在世见到的那些用来养蚕的桑树,基本都是不长花不长果的,这很可能是因为后世的桑树大都采用无xìng繁殖方法吧。
若是这个推断成立,那也就是说,古人大多是采用有xìng繁殖、也就是播种桑果的方法来种桑的。
现在许二的说法也印记了这一点。
杨逸突然想起了另一件事,不由得心中一动,不过他什么也没说,开玩笑,一个陌生人,向人家推广种桑的技术,鬼才信你,说了人家只会呵呵两下。
杨逸帮着砍了将近半个时辰的桑枝,让许二郎一家三口很是过意不去,虽然杨逸衣着很普通。但只看那些点心和他手上的宝刀,便知道是富贵人家出来的了,一个富家公子来帮着干农活,偏偏还劝不住,怎么不教他们心中难安。
不久之后。许二的父亲赶着牛车来拉桑枝。这是一个五十上下的瘦老头,一条腿有些瘸,行走不甚方便,这大概也是他没有下地来砍桑枝的原因。
杨逸和他打过招呼之后。便去帮着将那成捆的桑枝装上车去,许老头劝不住,免不了又对许二好一通埋怨,说他怠慢了客人。
在黄昏的夕阳中,杨逸赶着马车。跟着许老头的牛车来到他家。
这是一个小村子,十来户人家散布在一道矮坡上,村头村尾有很多竹子,郁郁葱葱的;
坡下还有一个二三十亩的大池塘,碧波荡漾,一群肥鹅正从池塘里游上岸来,拍打了几下翅膀,一边嘎嘎地叫着,一边迈着雄赳赳。气昂昂的鹅步,向许二郎家走来;
这一派田园风光,看着杨逸和清娘都很喜悦,让杨逸想不到的是,村子虽小。但房屋都是整齐明亮的砖瓦房,所见到的村民穿着也都很整洁,丝毫没有他想象中的邋遢,或破破烂烂。这样一个村子,在大宋绝对称得上是小康村了。
许二家的房子是村里最好的。三间正房,两边各有两间厢房,都是砖瓦结构的,中间围着一个大院子,院子前面却没有砌起高墙,只用竹子插成半人高的篱笆墙,篱笆墙上攀满了牵牛藤,平添了几分野趣。
正屋后面还有几间低矮的茅屋,那些肥鹅自个往那茅屋走去的,显然茅屋是许家圈养禽畜用的。
桑枝拉到门前还没来得及卸下,许老头儿就吩咐许二去抓了一只肥鹅来杀,以此款待客人。
许二的母亲也是五十上下,庄户人家没有太多规矩,也出来见过了杨逸俩人,见杨逸俩人来历不凡,终究是有些窘迫感,打完招呼就躲到厨房烧火做饭去了,许二的娘子则和小姑拿着杀好的肥鹅到院前去毛……
村子本来就不大,十来户人家都惊动了,纷纷过来与客人打招呼,很是热情。
许老头一见人来就热情留客,又吩咐许二再去杀了一只肥鹅,好家伙,那肥鹅足有十多斤重一只,两只够这十来户人家吃一顿的了。
乡野人家的爽朗热情确实让人感动,等夕阳沉到山边之时,饭菜便端上了桌,男人就院子里围成一桌,清娘这些女子则在厅内另开一桌。
杨逸取来车上的好酒,与七八个村民痛快地畅饮,渴到如此醇香的酒,大家便知不凡,隔壁家一个胡子花白的老大爷不禁问道:“这位杨大官人不知是做何营生的,你这富贵之人,竟看得上我们这些乡野村夫,真是稀罕事呐,我等只怕招待不周,怠慢了贵客啊。”
杨逸一边帮他倒酒,一边呵呵笑道:“许大爷不必客气,我家中多有几亩薄田,平rì倒也不愁吃穿,我这人一无是处,平rì里就爱外出游荡,鼓捣些奇技yín巧,今rì经过许二哥家的桑田,心中突然有些想法,打算制一个用来采摘桑叶的物什,若是能成的话,应该能让采摘速度提高四五倍…………”
桌上的村民起初还不太在意,听到他要制什么物什,能使采摘桑叶的速度提高四五倍时,虽是不信,却又禁不住生出满心的期盼;
一下子谁也顾不上打听杨逸的来历了,纷纷询问起他如何能提高采摘桑叶的速度来。
也不怪他们,杨逸所说的事情诱惑力太大了,养蚕最难的就是采摘桑叶,一天到晚采摘,也不够喂养多少蚕虫,如果一下子能让采摘速度提高四五倍的话,那么一个人就可以多养几倍的蚕;
可以说杨逸说的若是真的话,将来给养蚕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