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有功名者甚多,黎远正也一向要求子女读书上进。可直接向女儿张口,是头一回,可见已到了十分为难的地步。一方面对黎衡远、黎衡志寄望甚高,望其重振门楣,一方面的确找不到合适的人选,而且怕是找到的人不只是庸碌,恐怕还有些不堪。
陈氏在一旁默不作声,这事儿上他和黎远正想法一致,毕竟先生请来了,身为嫡子,又从小由名师教授,自然要比黎衡志好上许多。到时她只需想些办法,这先生自然成了专为黎衡远请的了。
黎茗衾放下茶盏,眼中意味深长,她正色问道,“有句话我知道不该问,也不想问,可今天一定要问上一句。也请父亲和母亲仔细想一想,告诉我你们的想法。为衡远他们请先生,自是为了学好,可旁的,好比功名,你们又是如何想的?”
黎远正楞住了,不明白她所言为何,“自然是要考取功名,日后重振黎家。”他看了陈氏一眼,温和地道,“衡志只是多认几个字,出门行走不被人笑话罢了。重要的是衡志,他在书院时常得先生夸赞,要是就这么断了,就可惜了。”
“若是为了增进学识,有益身心,交朋会友。再或是用于家中事务,做好营生,倒是不错。若是用于功名,如若只是为了实现为国为民的志向,甘于清苦,不为功名利禄,也是好的。不知父亲、母亲对他们的期望是前者、后者,还是二者都不是?”黎茗衾苦笑道,这些话虽然残忍,可不得不说,不得不正视,
若是以后说,只怕他们已然投入了太多,希望越大,失望也越大。况且假如真有成功的机遇和幸运,成功的方向和目的地已然不同,好高骛远的努力反而会使一切化为乌有。
闻琴声而知雅意,黎远正神色局促,但仍硬挺着道,“自古读书人,十年寒窗苦读,为的都是一朝金榜题名。”
“若是做个寻常小吏倒是无不可,可若想完成祖宗和父亲的心愿,恐怕难了。父亲、母亲,此事一出黎家的清名已经坏了,纵使日后得以平反,经过这一阵子的打磨,黎家的商贾之气更盛,也不利于功名。与其最终高不成,低不就,还不如想想如何更适合他们。”黎茗衾劝道。
“这如何使得?我们黎家的子孙难道就不能出个读书人了?”黎远正眉头紧锁,眉尾高扬,声音一下子高了几度。
“茗衾,衡远一向用功,书读得那么好,从前几位先生都夸奖他,无论如何也不能半途而废了。”陈氏也急了,但比黎远正和缓一些。
黎茗衾解释道,“并不是不让衡远读书,而是要把结果想好了。你们想想侯爷,沾了商贾的名声,给戚家军供着粮饷又怎样,为朝廷做了那么多事又怎样。他比起定远侯差了多少,你们不会不知道,在定远侯府面前时何地位,也不会不知道。往日只往好处想,如今不得不往坏了打算。若是衡远将来只做了小吏,而伤心难过,加之把精力都放在了念书上,不同庶务,他该如何营生?”
(填坑中……投出版的新坑开始写了,架构大,太难写了,给自己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