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想到的就是自己犯没犯事,没办法,在这个没有人权观念的万恶封建制度下的大帝国,谁也不知道那片云彩有雨,尤其是薛琰这样,本身还算是统治阶级的,有道是君恩难测,谁知道太宗皇帝会不会突然抽疯,自宫中祭起飞剑,来取了他的小名。
在一旁的房遗爱也被吓了一跳,在他的印象当中,薛琰这个武阳郡公是属于靠边站那一类的,皇帝怎么可能会有圣旨降到他家。
“琰哥儿!你~~~~~~~~~没犯事吧?”
薛琰没好气的瞪了房遗爱一眼,不过也确信两人确实是好友,听到有圣旨来,都本能的想到一块儿去了。
最近,薛琰貌似非常安分,也没干什么出格的事情,要说有可能会惹到皇帝老儿的,也就是上一次太宗皇帝来他家串门,薛琰胡说八道了一通。
难道是~~~~~~~~~提炼海盐失败了?
应该不会啊!
薛琰提供的技术指导,可是在后世经过了无数次实验,总结出来的,完全不会出问题。
算了!
爱咋咋地!
薛琰当即吩咐下人准备香案,对这种繁文缛节,他历来是深恶痛绝的,太宗皇帝活的好好的,可就是为了表示对皇帝的尊重,平白的让太宗皇帝受了这么多的香火。
来到正厅,下人都已经准备好了,薛琰不情不愿的往地上一跪,朝着颁布圣旨的太监三跪九叩,拱手道:“臣武阳郡公薛琰,接旨!”
这次来宣旨的是个小太监,要是每次都要劳动王德那样的大拿,恐怕要不了两天,就能传遍长安城了。
小太监展开黄缎子圣旨,扯着那很有职业特色的公鸭嗓,道:“大唐皇帝制曰:武阳郡公,尚承奉御薛琰~~~~~~~~~~~~~~~~~~~~~”
薛琰听得昏头昏脑,总之就是太宗皇帝口述的这道圣旨里面,将他夸得好像大唐新五有青年一样,总之就是没有比他再好,再牛.逼的了,然后画风一转,太宗皇帝又对薛琰提出了勉励,让他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努力争取再为大唐的封建主义建设添砖加瓦,当然了,为了督促他好好学习,为此,太宗皇帝特意开了个后门,让他去国子监就学。
嗯?
完了?
不对啊!
按照既定的套路,接下来不应该是封赏吗?
肯定是海盐提炼有了效果,不然的话,太宗皇帝吃饱了撑的没事儿干,来关心薛琰的学业?
看了看那小太监,貌似真的结束了,薛琰不禁一阵失望,同时对太宗皇帝多管闲事的行为,深表愤慨。
接了旨,将那个宣旨的小太监礼送出府,薛琰拿着圣旨,心里的郁闷都说不完了。
这都叫什么事儿啊!
薛琰如今的小日子过得舒舒服服的,太宗皇帝居然让他去读书,学习。
房遗爱走到近前,在薛琰的肩膀上拍了拍,一副很有义气的模样,道:“别担心,到时候我会和你一起去的,也没啥大不了的,熬一熬就过去了!”
对房遗爱的善解人意,薛琰只想在他那张大饼脸上狠狠地踹上一脚。
奉旨进学!
这在旁的人眼中或许算是无上的荣耀了,更是难得的机会,要知道国子监,可是华夏古代封建社会的教育管理机关和最高学府,其规模,师资力量,相当于后世的清华,北大。
而且更加牛.逼,其具备了两种功能,一是国家管理机关的功能,二是国家最高学府的功能。
国子监的设立相对于“太学”而言,除了是国家传授经义的最高学府外,更多的承担了国家教育管理的职能,但同时,国子监与太学也可互称,经常用太学来指代国子监。
在国子监出现后,学与监不同的含义说明了二者在承担两种功能上的不同分工,学是传授知识,指向教育和最高学府的功能,监是督查监管,指向国家教育管理的功能。
此外,国子监对教职员的职务、待遇及对监生的管理、待遇等方面,都有十分明确的规定。
所谓的国子又是些什么人呢?
《周礼?地官?师氏》有言:“以三德教国子,一曰至德,以为道本,二曰敏德,以为行本,三曰孝德,以知逆恶。”
东汉经学家郑玄有言:“国子,公卿大夫之子弟。”
《汉书?礼乐志》:“国子者,卿大夫之子弟也。”
可见国子泛指贵族子弟,说起来,薛琰虽然出身寒门,但是蒙荫继承了他那便宜老爹的爵位,也算是贵族子弟了。
说起来,薛琰早就应该到国子监进学,可是因为他那便宜老爹得罪了太宗皇帝,因而恨屋及乌,薛琰自然也不受待见,当然没有人来操心他的教育问题了。
可是,这一次,薛琰进献的海盐提炼工艺,可是为大唐的社稷立下了天大的功劳,太宗皇帝当然不能不赏,于是便走后门,为薛琰送来了一张国子监的入学通知书。
国子监!听上去好厉害的感觉!
说起来,这等国家操办的学府,在华夏,其历史也不算短了,最早在西周时期国家的最高学府称为“太学”,汉武帝设置“太学”,也是承袭了传授儒家经典最高学府的功能。
到了,永安元年,东吴景帝孙休创建国学,设太学博士制度,诏立五经博士,为建业太学之滥觞。
西晋晋武帝咸宁四年初立国子学,这算是华夏古代教育史上,在太学之外另立国子学之始。
《晋书?卷二十四?职官志》记载:“咸宁四年,武帝初立国子学,定置国子祭酒、博士各一人,助教十五人以教生徒,博士皆取履行清淳,通明典义者,若散骑常侍、中书侍郎、太子中庶子以上,乃得召试。”
国子学限五品官以上贵族子弟方可入学,但国子学在西晋并不景气,尤其是西晋末年以后,时兴时废。
晋武帝司马炎统一全国之后,建业太学中断,晋武帝死后,中原“八王之乱”,以王导、谢安为首的大族,簇拥着西晋皇族琅邪王司马睿,仓促南渡至建邺,建立起偏安江左的东晋王朝,并在鸡笼山下建立建康太学。
西晋末年,因为晋愍帝的名字叫司马邺,为了避他的名讳,又把建邺县改称建康县,后宋、齐、梁、陈先后在建康建立太学。
刘宋时期,元嘉十五年,宋文帝召雷次宗至京师,令国子学开馆于鸡笼山,聚徒百人教授。
隋平陈以后,实行抑制江南地方势力的政策,摧毁六朝宫苑,漫天大火,烧炎千里,建康城全部被平毁,建康太学中断。
隋开皇初年,决定国子寺辖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开皇十三年,国子寺不再隶属太常,成为独立的教育管理机构,复名国子学。
大业三年改称国子监,监内设祭酒一人,专门管理教育事业,属下有主簿、录事各一人,统领各官学,如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各官学的博士、助教、生员皆有定额。
唐承隋制,武德元年唐设国子学,学额300人,学生皆为贵族子弟,教师24人,贞观元年,太宗皇帝将国子学改称国子监,同时成为独立的教育行政机构。监内设祭酒一人,为最高教育行政长官。设丞一人,主簿一人,负责学生学习成绩和学籍等具体事宜。
说起来,国子监可以算得上是这个时代的最高学府了,能够去那里学习的绝对凤毛麟角,别人挤破头都想要进去,但是薛琰,显然对太宗皇帝这种自作主张的行为,非常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