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太子的年纪以及自己的身体,皇帝摇了摇头,瞥见一旁低头喝茶的三皇子,他对代诏女官使了个眼色,代诏女官悄悄退下,不多时捧了一个折子进来,皇帝冲着三皇子抬抬下巴,道:
“自太子十五岁朕就要给他选妃,偏生他以各种借口拖着,朕也想着他要学习政事不宜分心便由着他了,如今不容他再拖下去了。这是各家适龄姑娘们的情况,你帮着太子参详参详。”
代诏女官躬身把折子捧到了三皇子跟前,三皇子惊了一跳,连忙起来往后退了两步连连摆手:
“父皇这是做什么?漫说是太子选妃,就是一般人家,也没有弟弟帮着哥哥选嫂子的道理。”
皇帝眼里闪过一丝欣慰,口里却嗔道:
“这有什么呢。”
却再没说起让他参详的话来,皇帝只拿了那折子和方才三皇子的折子放到一起,总管太监看了一眼时间,道:
“圣上,该上朝了。”
皇帝点了头,让总管太监捧了两道折子对三皇子说:
“跟朕一起上朝去吧。”
三皇子的脸上有掩饰不住的兴奋,站起来对着皇帝就躬身拜了下去:
“谢父皇。”
看着儿子那喜不自禁的样子皇帝笑着摇了摇头,率先走了出去,三皇子跳跃着跟了上去,从未有过的欢跃然在他的脸上跟着皇帝上朝去了。
三皇子自幼身子不好,是以几乎从来不问政事,皇帝也很少派事情给他做,后来身子渐好了,连小他几岁的四皇子也领了差事。是皇帝也从来不让他过问政事,如今有机会插手朝政,他怎么会不激动?
皇帝带了三皇子上朝,自然引起了朝臣们的窃窃私语,三皇子没有职位,也不知道站在哪里,只好站在太子那一列的最后头,是那些官员们又怎么敢站在三皇子前面?一个一个的把三皇子让过去,三皇子就站在了太子身后,斜对面的一列。正是二皇子带领的朝臣们,二皇子斜飞了三皇子一眼,垂首肃立,等着皇帝在九龙黄金御座上头朝臣们在太子,二皇子,三皇子的带领下三跪九叩行了参拜大礼。
总管太监例行上前问话:
“有事早奏,无事退朝!”
这也不过只是例行一问,每次早朝就算没事也会找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来探讨一番。
“臣有本奏。”户部侍郎站了出来道:“圣上。今年又逢灾事,京城中各家勋贵都在行善施粥。”
礼部尚书站了出来道:
“圣上,他们年年行善积德难能贵,臣为施粥的善人们请封。”
礼部尚书似乎要知道户部侍郎说些什么,急忙打断了他的话,其实不然。礼部尚书和户部侍郎向来看不顺眼,两人有事无事都要吵两句嘴无理搅三分。
户部尚书瞅了礼部尚书一眼,不能让他们两个斗起来,不然这两人胡搅蛮缠下去什么事情都办不了了。
“圣上。万万不。施恩不望报,行善本就不应期待有回报。圣上如此是大大的打击了积德行善之家的行善本心,这与圣人之教相悖。”
礼部尚书道:
“圣上。每每有此事,朝廷都会论功行赏以此激励世人行善积德之心,今年若没有封赏岂不是大大打击了行善积德之人的行善之心?”
户部尚书道:
“所谓行善积德,本是本心,若是一心只要回报,还不如不行善。圣上,过去十年,我朝生天灾**共计六起,每次流民数万,京城或当地都会有富足商户行善施粥,安置流民。圣上因此奖赏激励共花去白银八十万两,封赏乡郡,县郡数人,田产共计三万亩,每年俸禄银子无数,而若要安置一万流民管吃管住一个月只需白银一千两。”
户部尚书呈上了折子上面详细罗列了这十年间各地生的大小灾祸流民多少,当年物价情况,流民安置情况,施粥多久,又因为积德行善所得封赏多少。
这一笔一笔算下来,竟然让朝廷多出了一倍多的银子。
皇帝看完了折子面色不善的将折子扔到了桌子上,震得桌上的杯盏跳了几跳。
礼部尚书辩道:
“若是不封赏,岂不是让那些行善之人心寒?”
户部尚书道:
“圣上,其实以只封赏这次赈灾施粥做的最好最周密为灾民们设想最多的那些人,只封赏虚号不奖实物,左右也不过是一个虚名,朝廷并不用出多少银子,省下的银钱还以用来安置灾民。”
礼部尚书还要再说什么,却接触到一道目光,只好闭上了嘴巴。
皇帝点头道:
“准了,照户部尚书所议,着礼部议一下这次封赏。还有谁有事?”
又有人出来递了几次折子,议完之后皇帝拿起了桌上一封折子,道:
“这个你们拿去看一看,是老三的主意,赈灾重建”
总管太监用托盘托着折子步下御阶,从太子开始,让皇子...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