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明骑兵朝着波兰军队靠近的时候,他们蓄势待发的火枪,不等到上级的命令,就直接扣动扳机。
跟着数不清的弹丸被射出,就好像是冰雹一样朝着大明骑兵袭击而去。
针对火器的进攻,大明士兵穿戴的甲胄,早就做出来诸多的改进。
不只是保证甲胄的钢性,还会增加一些缓冲的夹层,保证火枪子弹的冲击不至于造成太大的冲击伤害。
同时,甲胄很多地方都开始进行流线设计,能极大避免流弹的袭击。
至于说正面子弹的侵袭,那就只能是自求多福。
当然,甲胄不管是怎么改,依旧是有些不够用。
重量就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要保证强有力的刀剑防护,还需要防护一些火枪的子弹。
两者加起来,不可避免就会导致甲胄的重量攀升。
经过特殊培养的大明士兵,在身体素质上,绝对是属于顶级中的顶级,一般的壮汉根本就比不上他们的力气和耐力。
可穿戴这样的甲胄作战,就算是能保证防护力,却还是需要考虑到自身的消耗问题。
能穿戴着作战,不代表能穿戴着进行长时间的持久作战。
二者之间,还是存在有明显的差距。
一旦长时间作战,体力大幅度消耗,士兵的战斗力就会极大衰减。
所以,大明工部早早就开始研究轻便一些,且能保证比较好防护的甲胄。
从唐朝到大明,甲胄是不断在变化。
根据不同的敌人,就会存在不同的变化。
大唐之前,决定战场胜负依旧是重骑兵部队,就比如隋末的时候,玄甲骑兵屡次以少胜多。
这就是重骑兵发展到巅峰的境地。
还有铁浮屠等等一些重骑兵。
这个时候的明光铠,多数就是类似于板甲,主要针对箭弩。
然而,到后续蒙古帝国的弓骑兵崛起,笨重的重骑兵就好像是玩具一样,被不断戏耍。
并且,火器开始在战场中发挥出来极大的作用,甲胄多少就显得有些没用。
大明就开始多数穿戴皮甲,鳞甲,甚至于是纸甲。
轻便且具备一定的防护能力,这就是对甲胄的需求。
如今,火器不断发展,甲胄穿戴起来显得多余,波兰军队早就没有多少穿戴甲胄的习惯。
需要付出的价格昂贵,还未必能有较好的防护效果。
一个士兵一年的消耗,未必有一枚杜卡特金币。
但是,一套稍微精良一些的甲胄,几枚杜卡特金币都不一定能拿下来。
除非去已然开始批量制作甲胄,具备有成熟流水线工艺的亚平宁半岛进行购买。
可遥远的路途,运送甲胄,必然就会经过不少敌对的国家。
想要保证货物能安全的运送回来,那就必然需要耗费大价钱保护。
如此一来,成本就跟本地制作,没有多么大的差距。
既然如此,波兰军队自然就不会想着配置甲胄。
但是,不同于波兰,大明对士兵的投入不小。
甲胄什么的,那就是毛毛雨,相比于海量的税收来说,完全就不值一提。
因此,研究新的甲胄,早就提上日程。
……
距离较远的时候,大明骑兵的甲胄,还能比较轻松挡住火枪射出来的弹丸。
可随着冲锋继续,距离不断拉近,遭遇到的弹丸冲击就会更多,威力相比会更大一些。
而且,波兰军队当中还有一些火炮,朝着冲锋的大明骑兵就打出去。
针对不一样的作战目标,使用的炮弹有那么一些区别。
现在,波兰军队不是为攻城,使用的属于是开花弹。
一炮打出去,就会爆炸开来,对周围的大明骑兵造成伤害。
大明骑兵近距离被火炮冲击,自然是挡不住。
人再怎么强大,终究还是人,是血肉之躯。
想要硬抗火炮,甲胄再加厚一些,也未必能做到。
不过,得益于厚重的甲胄,以及强健的战马,就算是被火炮的爆炸波及,一些大明士兵还是能侥幸抱住性命。
就是全身酸疼,好像是被压路机给碾压过去一样。
甲胄能挡住冲击过来的碎石块,却还是挡不住那磅礴震荡。
等到距离继续拉近后,一些大明骑兵的甲胄,已经无法抵挡波兰士兵的火枪。
就好像钢化玻璃,或许它是真的非常坚固,能扛住不少正面的冲击。
可玻璃就是玻璃,被不断的冲击之下,依旧还是会碎裂。
水滴石穿的道理而已。
甲胄终究是死物,不是能不断生长的血肉,一次又一次的弹丸冲击。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