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公司的高端定制衣服差不多嘛。
待刘掌柜的伙计十五来拿手绢时,叶晓瑜便把这包好的成衣一起托他带给刘掌柜,同时她又写了一封信过去,跟刘掌柜说明了情况。
因为这封信比较简单,叶晓瑜便自己亲自操-刀下笔,希望刘掌柜能够认的出来才好。忙虽忙,可是她自从写字课上被“嘲笑”后,每天都有抽出一些时间练字的。即使从今天的实践来看,效果好像还没有达到自己的要求。
在完成成衣后的那段日子里,叶晓瑜的日子突然间变得有些悠闲起来。
银盘那片地现在有晴朗在帮她管着,即使路一守又增加了十几亩地,晴朗也安排的井井有条,每天按时送货,基本不用叶晓瑜操心,而且,说句实话,如果地里真发生了连晴朗都搞不定的事,那叶晓瑜能够搞定的概率也不高。
呸呸,地里才不会再发生什么意外的事情。
成衣完成后,刘妹儿便主动的把叶晓瑜手里的手绢拿了过去,所以现在她又恢复到了每天两趟地里送饭的日子。
已经入秋了,天气渐凉,而且田里的稻子也开始收割了。看着这些收割完稻子空荡荡的水田,叶晓瑜倒是有一个不算新颖但却能够赚钱的方法。
泉秀村地处大业国的北部,秋天时间不长,只是一个过渡季节,只要来几场秋雨,温度立马便会骤降。
冬天的时候,市面上蔬菜肯定不会像夏天那样多,虽然路家有了叶晓瑜建的温室,占地面积也不小,但单靠那温室,按照如今的供应数量,温室蔬菜的产量是远远无法满足越京市场需求的。
冬天万物沉寂,是个开拓蔬菜市场的好时机。而路家要扩展在越京所占的市场份额,除了再建一座温室之外,还有个办法,就是——
叶晓瑜打算在地里栽培蘑菇。
当然,虽然这个想法是在某天她无聊睡不着时躺在床上想出来的,但并不是胡思乱想,而是在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后做出的慎重决定。
越京的市面上有卖蘑菇,但这里卖的蘑菇,并不是专门种植出来的,而是人们到山里采摘的菌菇,数量的多少完全由山里野生蘑菇的生长状况决定,基本是纯天然的靠天吃饭。刚开始的时候还好,但后来大家看到市面上蘑菇卖的好,一下子多了好多人上山去找,采摘的人一多,不仅数量不增,反而对蘑菇的野生环境造成了破坏,而且还时常会因为争抢山上的地盘而发生纠纷。这样一来,越京市面上的菌类菇就卖的更贵了。…
由于价格高昂,即使是像路家这样的大户人家,也不会到市场上去买这种东西,叶晓瑜有时候在饭桌上吃到的,都是下人或者是同村的人刚好到山里干活看到蘑菇多采了些送给路一守的。
但人工种植蘑菇,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像叶晓瑜前世传统的那种室内栽培蘑菇,需要先建好房屋、床架等设施;而且在种植过程中,还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成本搬运培养料和土粒,这里面就要花上一大笔钱。还有,菇房建成之后,由于年年都要种植蘑菇,长年累月的高温下去,房内杂菌、害虫的密度必然会增大,消毒灭虫的工作又是一大难题,而且现在这个时代,只是单纯靠着草药灭虫,对蘑菇无害的,杀伤力不大;杀伤力大的,又容易连蘑菇一起杀死,造成减产、质量降低。所以,叶晓瑜并不打算再耗费巨资建一座房子用来种植蘑菇。
路家的水田很多,除去外乡的不说,单就泉秀村本地的,就有五十几亩。叶晓瑜观察过了,由于气候的原因,这边农田里种的都是单季稻,也就是一年一熟。那么多的水田,每年在秋收之后就闲置在那里,实在是浪费土地资源。但由于水稻在第二天春夏之交又要插秧、种植,这段时间也不能种其他生长期长的作物,如果在上面种上生长周期短的蔬菜,又怕水田的养分被破坏掉。
前世叶晓瑜在学习农学的时候,就有一章专门讲的是生态种植,关于种植蘑菇,里面有讲到一些室外新型种植的方法,而且成本也相对低廉。看到路家有这么多的水田之后,叶晓瑜觉得“生态种植”的概念,可以在路家水田上得以实现。
其实方法没有那么复杂,就是在闲置的冬季稻田种植蘑菇,将秋收后田里的水排干,直接在上面搭建菇棚。等到来年的春季,蘑菇成熟后,拆了简易棚,犁好地后,便又可以在上面种上水稻,而且因为是水田,种植蘑菇后产生的菌渣,可以就地处理,成为稻田的农家肥,这样一来,水稻和蘑菇循环种植,形成互补模式。虽然拆建菇棚依然需要人工,但比起室内一直需要人工频繁的照料,减少了许多的成本和雇工费用。(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