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上听完,陷入深思。
东平王府穆氏,世代镇守东北辽安边关,至今传到第四代,王爵已无,尚袭东平侯之爵。
东平侯穆凌年未四十,正当壮年,是北静太妃亲侄,皇贵太妃堂侄。
他未至而立时,便子继父职,继续镇守辽安边境,至今已有十载。
而穆氏一族在辽安边境镇守的时间几乎和大周国祚一样长。
大周各处边军,除主将和主将帐中参谋、副手外,正四品以上总兵、指挥,皆是五年一轮调,十年内不调回同一处,以此杜绝边军坐大,危害朝廷。
而上次边将轮调在三年前,是世宗做主,他未能参与。
近百年的经营,辽安边境众多低级校尉和守军是仍认皇室萧姓,还是已经改姓了“穆”……
仪鸾卫没查出禁卫这一支的叛变,皇上原以为,忠顺亲王此次谋反没得到东平郡王府的支持。
他本打算先将皇室内部和京畿内外肃清,让仪鸾卫和禁军再精训两年,多出几个将才,也等国库再充盈些,再整治各处边军的问题。
但,既已有了东平侯参与此事的口供,无论供述为真还是仅为攀咬,都该拿东平侯回京详查。
何况东平郡王府几代显贵,必有违法乱纪之事。
仅说若罗焰的冤屈为真,只这一件,就够东平侯子偿父罪,夺爵抄家了。
他只担心……
皇上屏退所有人,只留罗焰。
他定了主意。
无论如何,不能寒了罗焰的心。
他命:“东平侯有大逆弑君之嫌,朕命你速带仪鸾卫五百、轻骑三千赶往千平关,将其捉拿回京。他令别人押送,你留在千平关,暂代辽安将军一职,勿使边关生乱。”
罗焰缓缓下拜:“陛下,臣……”
皇上知道他要说什么:“朕如此安排,并不只为你。若京中绝无错漏,朕已无性命之危。且东平侯既生反心,多放他在外一日,朕怕边疆不稳,内忧外患齐出,大周危矣。蒋庆虽忠,已无锐气,朕只信你能安定边关。朕会提出回京,掩护你的行踪。”
他扶起罗焰,颇为感叹:“朕答应你的事,终于能做到了。”
罗焰再拜叩首:“臣,唯有以死报效陛下。”
皇上亦再将他扶起:“朕不会死,你也不
会。”
看着罗焰通红的双眼,他笑道:“去罢。二十年了,也该回乡看看了。”
……
五更,晨光未明。
宁安华整队出发之前,听见御帐内传出消息,皇上要拔营回程,亲入京中捉拿反叛。
众臣皆劝皇上勿要以身涉险。
皇上云:“京中尚有忠臣数百,百姓百万,朕之母亲妻儿皆在,尔等亲长老幼亦在,朕身为天子,如何能偷安此处,不顾京中?不必再劝!留精兵三千在此护卫妇孺、伤营,余者皆随朕回京!”
此言一出,无人再劝。
宁安华回头看了一眼忙碌起来的大营,问身旁同骑在马上的林如海:“林大人,时辰到了。”
若她原本就是这时代的人,得了皇上如此信重赞许,不顾她是女子之身也要委以重任,又听得皇上此番豪言,想必已经心悦诚服,今生今世,甚至来生来世都要全心尽忠,报还君恩了。
可惜她不是。
林如海一抖缰绳:“出发罢。”
御驾于当日下午与罗温所带救驾之军相遇。
京中已然平定,御驾队伍喜悦万分。
虽还不知是何人谋反,却已有人开始于腹中打稿,准备一到京中就上表痛斥反贼!
护卫御驾的人手足够,皇上怕各地驻军不服调派,或灾情致使流民成群,伤及重臣,急命再派仪鸾卫二百,禁卫一千,赶往承平府护卫林如海一行,又派禁卫两千去行宫猎场,接各家伤患女眷回京。
彼时,宁安华和林如海已身在承平府,尚不知这些消息。
他们心里只剩下一件事。
救灾。
承平行宫是皇家宫苑,在地动中损毁大半,平民百姓房舍的稳固程度比不得皇家宫苑的一半,承平府及周边数十万民居已成一片废墟,连府衙亦已倒塌,唯有城墙未倒。
地动发生于下午,大半百姓皆在外谋生活,不在室内,但不出家门的妇女死伤却极多。
承平知府还算有两分能为,一夜之内,已率守军抢救出了府库粮米兵器,开始与京营协同稳定秩序,帮民众挖开废墟,抢救人命。
但知府、守军守备和京营总兵不知行宫内具体情况。
他们欢迎林太傅总揽救灾,只不大心服清熙郡主一女子掌军。
哪怕她是郡主之尊,是圣上亲命的从三品仪鸾卫指挥同知,文书、兵符、令牌俱全。
宁安华没兴趣和他们虚与委蛇,也不需要他们的真心爱戴,只要他们听话。
她觉得罗焰的办法很不错。
打服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