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尔喀位于漠北蒙古,早已臣服大清,自认是大清属臣,年年进贡,对朝廷的命令从无违抗。
如今喀尔喀遭受外敌准噶尔侵犯,大清若是袖手旁观,对喀尔喀的求助置之不理、不予救助,那喀尔喀必定与大清离心,蒙古其他部落难免也会兔死狐悲、物伤其类。
游牧民族本就桀骜,蒙古又是大清境外之地,远在塞外,受朝廷的管辖控制很小。一旦蒙古部落有了异心,不再顺服大清,日后免不了有所异动,跟沙俄眉来眼去,蠢蠢欲动,成为第二个准噶尔。
救助喀尔喀是必须的,可除了借这个机会拉近大清与漠北蒙古的关系,让漠北蒙古像以科尔沁为首的漠南蒙古那样越发依靠朝廷,也必须把握好那个度,不能在救助喀尔喀上投入太多。
朝廷不能让大量粮草外流,粮食储量事关国本不可轻动,救助属臣还是要以保全国力为主。
准噶尔背后还有沙俄,如今大清与沙俄、准噶尔正处于对峙当中,如果为救助喀尔喀大出血,损耗大量粮食,那相当于削减自身底蕴,无异于自断臂膀。
除此之外,喀尔喀离准噶尔部落实在是太近了。
朝廷发往喀尔喀的救灾粮如果数量太多,很可能招来准噶尔的贪婪让喀尔喀再次被劫掠。
这样一来,大清就不只是损耗自身积蓄救灾,还是在间接资敌了。
正是出于这两方面的考量,康熙最后才对喀尔喀的求助做出按人口发放救济粮赈灾的决定。
康熙既要救助喀尔喀,也不打算给准噶尔靠劫掠壮大自己的机会。
把握好这两者之间的度,是大清与准噶尔之间的第一场博弈,两者虽然还没有正式开战,但双方的角力已经开始了。
大清发往喀尔喀的粮食救急不救穷,康熙并不担心准噶尔会对这份救济粮起贪念,再次劫掠喀尔喀。
如果准噶尔连这份粮食都要抢走,那此举实在是短视。除了让喀尔喀的几个蒙古部落民不聊生、实力大减以外,反而是在帮助大清。
如果准噶尔劫掠救急粮,致使喀尔喀大量底层牧民饿死,牧场大批量荒废,漠北蒙古几个部落的汗王、贵族和藏传佛教的僧侣不得不南下迁去漠南蒙古,那准噶尔相当于帮大清剔除掉了喀尔喀这个拖后腿的累赘。
喀尔喀的地理位置卡在大清和准噶尔部落的中间,在大清和准噶尔对峙之时,位于喀尔喀的几个蒙古部落的定位其实是质子。
因为喀尔喀是大清的属臣,准噶尔一旦进攻喀尔喀,大清这个当大哥的必须做出反应,为属臣出头,否则底下的小弟们就要离心。
即使大清与准噶尔相隔甚远,想要出手也鞭长莫及,异地作战更是对大清来说十分危险、有害无益,可大清必须摆出为喀尔喀撑腰的姿态来。
准噶尔远在漠西蒙古,距离中原腹地何止千里,亲征准噶尔对大清来说是件吃亏事,但这是捍卫大清威严、维护大清统一必须要付出的代价,即使吃亏也在所不惜。
所以,如果准噶尔直接将喀尔喀击溃,使得喀尔喀的几个蒙古部落要么溃散消亡要么南迁去漠南蒙古,那等同于自己把能够威胁大清的质子干掉了,自己丢弃了手中的王牌不用。
喀尔喀溃散南迁后,大清和准噶尔中间的区域反而空了出来,不仅帮大清摆脱了喀尔喀这个负累,还让大清获得了更宽广的战略纵深,能更从容地应对准噶尔的侵犯。
准噶尔部落的首领噶尔丹在康熙十五年打败卫拉特盟主鄂齐尔图汗后,一步步地将漠西蒙古松散的联盟体制改变为集权的政治体制,并在康熙十七年正式建立汗国,自封为汗王他,是个枭雄。
噶尔丹有野心也有能力,能在瓦刺分裂后在漠西蒙古重新建立起汗国,在大清和沙俄这两个庞然大物的威慑下闯出自己的一条路,与沙俄勾结、悍然侵犯大清,目光绝不会短浅,不会做损己利敌的蠢事。
康熙今年三十七岁,正值壮年,对多数还没有成年的儿子并没有警惕防备,仍旧保持着鸡娃教育,一心想把所有儿子培养成栋梁之材。
在这个时候,康熙对儿子们是抱有极大期望的,教导皇子时也没有任何顾虑。
康熙将大清与准噶尔的对峙,将这些政治层面的博弈全都详尽清楚、毫无保留地讲了出来,一心只想将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儿子,恨不得在皇子们脑袋上开个洞直接把知识灌进去。
不得不说康熙是成功的,他的教育理念确实让他的儿子人人如龙,成年后大多都是英才、是栋梁之材,没有...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