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后发现这里和他想象中很不一样。
他本以为像巴陵这样的重镇应该是军纪严明,文武同心。
可他看到的却是散漫的军纪,文臣武将之间互不信任,勾心斗角。
虽然这些官员各种掩饰,但事实却是掩盖不住的。
问题出在朝廷上吗?
周培公觉得不尽然。
如今湖广的文武官员有不少都是前崇祯朝的,他们投降之后就被清廷原地委任,继续干着原来的活。
他们的任职地点没有变,工作范围没有变,那么变得是什么?
变得只是他们身上披的一层皮而已。
是侍明还是侍清而已。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些官员肯定在前崇祯朝就已经是这个模样了,他们把稀烂的作风做派带到了大清,祸害一个崇祯还不够,还要接着祸害大清。
这真是一群蛀虫啊。
周培公不是崇祯朝的读书人,更不是崇祯朝的官员,故而他一开始怎么也想不到偌大一个王朝怎么说崩塌就崩塌了。
原来四海升平,怎么突然之间就遍地狼烟了?
当时他百思不得其解!
现在他亲眼见到这一切后算是明白了,问题就出现在了这些官员身上。
中饱私囊,贪赃枉法,人前一套背后一套。
关键是他们不仅贪污还不作为。
渐渐的这个圈子就把整个天下搞得乌烟瘴气。
想要好好做事的受到排挤得不到重用,溜须拍马擅长逢迎的却如鱼得水,平步青云。
长此以往,天下之人怎会不反?
这才有了崇祯末年的遍地流贼。
剿了一个又冒出一个,无穷无尽矣。
在崇祯皇帝眼中这些人是贼,但在这些人眼中朝廷何尝不是贼?
所以问题的根源还是出在了人上。
留着这批祸害在,迟早要把大清也给搞垮了。
如今永历小儿舍了这些祸害,靠着一群泥腿子反倒是混的风生水起。
残明也渐渐起势,隐隐有逐鹿中原的野心。
照着这个势头下去,情况有些不好说啊。
周培公其实倒不是忠于大清朝廷。因为他也没有做清朝的大官。
他是总督胡全才的私人幕僚。他忠于的只有胡全才。
因为胡全才是清廷高官,所以周培公必须跟着效忠清廷。
其实在周培公看来满清和明朝是半斤八两的。
满清无非是在合适的时间做了合适的事情,十分轻松的夺下了江山。
但只要有这群祸害在,内在的情况就不会变,迟早会搅和的大清鸡犬不宁。
看来剿明倒在其次,如何把这些毒瘤根除才是当务之急。
但是事情的矛盾也在此。
大清立国不久,自己培养出的人才还太少,不足以完全取代这些毒瘤。
即便这些人才全都顶上来了,上位者也不能一口气全部换掉。因为他们要保证相对的稳定。
在保证稳定的基础上慢慢加温,循序渐进把人换掉。这需要时间,周培公当然明白。
但现在的问题是永历小儿不给你时间,想要趁你病要你命。
...
...